close
一樣米養百樣人,
吃著池上米長大的在地人,可是特別有體力與動能,
為社區及地方注入了百樣活力,
社區營造工作在這兒也不斷迸出讓人驚艷的火花!
池上鄉的社區意識發展的早,
各村的社區發展協會自民國82年起依序成立,
按時間順序,前五名分別是「錦園、新興、福原、萬安、富興」社區,
社區活動持續地熱絡進行,至今已長達十多年,
累積了豐沛的社區能量。
難怪,池上各村落之間不只是風景優美,
人文、自然、史跡還串聯出了不同的社區特色,
讓我們來見識一下這五個早先發展的社區所蘊含的能量吧!
錦園社區,居住人口以客家人最多,務農為主。
在居民的共同努力之下,
他們的家園恰如其名,儼然是一片「錦」繡美麗田「園」。
規劃完善的環圳自行車道、多家風格各異的民宿、加上自然生態美景,
社區吹起一股休閒樂活風,
其中,「玉蟾園」是生態休閒農業的最佳示範,
而邱家古厝斷層更是獨特的地質景觀。
春可賞螢、夜可觀星,美麗錦園是生態村的典範。
新興社區,許多機關學校都位於此區,
像是消防隊、戶政事務所、池上國中、客家文化園區、池上觀光米廠等,
因此,社區發展偏向多元性、高品質生活環境的營造,
並也著重加強串聯區域內的景點。
像是台糖牧野渡假村、池農觀光米廠、客家文化園區,
走在沿途路段,光是從綠美化的成果就可以感受到社區的用心,
同時,他們也積極地凝聚著社區內部的向心力,
舉辦社區活動、加強人員訓練、電腦培訓課程,
他們的積極用心可見一般。
福原社區,曾名列全國優等社區之一,
已有多次獲獎的成績,
舉辦傳統民俗歌謠研習班、米食創意比賽,
最著名的就是他們整修古厝、讓「阿祖ㄟ厝」重現光芒。
像是:整修有八十年歷史的土埆厝、六十年歷史的牛屎壁厝,
「土埆厝」是由黏土、稻稈加上粗糠攪拌,製成磚狀自然風乾,
「牛屎壁厝」則是牛屎、稻草、泥土混合,
加上竹片編成的「竹筋」,代替了現在的鋼筋水泥。
這個社區以實際行動表達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疼惜,
同時也不斷注入新意,是個讓傳統價值被看見的社區!
萬安社區,除了擁有美麗田野風光,
有機農業、蠶桑產業、萬安磚窯、萬善祠都是社區鮮明的特色,
田埂步道及自行車道四通八達,遊玩動線十分順暢,
特別的是,戶戶家門口掛著的門牌,只有這裡看得到,
手作的質感十分有趣,瞬間就拉近了遊客與萬安社區的距離。
萬安以「有機米」為首要農村特色,
開始建立了米的「認養制度」:
民眾預付金額,由萬安社區提供整年度的米。
同時也規劃了套裝行程,
讓都市人體驗道地的農村生活。
富興社區,客家、閩南、原住民族各佔1/3,
是一個山坡地形發達的山腳村莊,
因為緊臨海岸山脈,全村有2/3以上的土地都位在30度以上的坡間,
在這兒可以看到特殊的地景資源,
像是水墬、山棕寮、保甲園、竹仔尖、石公厝、富興山,
優質的山水環境,當然就促成了當地健康產業的發展,
像是有機米、民宿、蠶絲被、養身餐等。
獨特的山村地形、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
是富興社區發展最好的養分。
雖然還有許多社區還沒拜訪,
只是簡略介紹,
就能深深體會到大家「動起來」的那股活力,
池上社區的美麗,
不只天生麗質,
更是「後天保養有方」啊!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