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池上鄉街道上,少了觀光客的喧鬧,多了份恬靜,

沒有五光十射的KTV、名牌服飾店,

卻有幾間頗具特色的地方故事館,

以「米」為主題,呈現池上米鄉的文化內涵。

 

來到這裡,

不僅能嚐到飯包的美好滋味、看到田間稻穗的變化姿態,

還能體會米的文化、精神與故事。

 

 

 

 

 

 

奇怪,明明已經走出了火車站,

怎麼又在轉角看到月台和火車?

走近一瞧,原來是「池上飯包文化故事館」的入口意象。

 

裡頭的情境佈置散發出濃濃的懷舊古早味,

像是走入時光隧道。

圖文並茂的方式,

清楚地介紹了「池上飯包」六十餘年來的發展沿革,

還可以看到早期做飯包使用的傳統爐灶等器物喔!

 

 

\

 

 

 

 

原本以為「池上飯包」有名,就只是因為米飯好吃,

沒想到還有其他原因呢!

其實,奧秘就在火車交通的演進歷史裡。

 

現在從花蓮到台東坐火車只要幾個鐘頭,

但是在花東鐵道還是輕便軌的年代,

這段車程可要耗上一整天的時間!

有趣的是,「池上」這一站位居兩地之中,

旅客們約在中午時分會經過這兒,

舟車勞頓,當然想要祭祭五臟廟,

所以很自然地,月台上開始販售飯包,

方便旅客快速購買、食用,充飢又能兼顧美味,

 

就這樣,

「池上飯包」跟著火車旅行全台各地,逐漸聲明遠播。

現在好吃的食品可以藉由網路媒體行銷,

但在沒有網路的年代,

「池上飯包」的美味除了口耳相傳,

火車這項交通工具似乎成了最有效率的行銷途徑。

 

 

 

 

 

 

 

你知道碾米機有多大嗎?

不到1公分的小米粒,

竟然要經過幾層樓高的大機器,才能漂亮成形。

來到池上真的不看可惜呢!

 

池上多力米故事館、池上農會觀光碾米廠都保存了大型碾米機,

不論材質、年紀、構造都相當不同,

可以親自比較看看喔!

汗滴鉌下土,粒粒皆辛苦的可不只是種稻的過程。

要讓稻子脫去外衣、變身為純淨白米,還要經過多道程序。

 

 

 

 

在地的老米廠改建的多米粒故事館,

曾經遭祝融焚毀,災後重建、近年才轉型為故事館的型態。

外觀樸拙的稻米原鄉館,

則是由農會肥料倉庫改建的。

這些館舍不只是作為陳列米文化的基地、展示空間,

館舍建築本身就是池上米歷史文化的最佳見證。

 

 

 

 

跟著蝴蝶、花海來到池上農會觀光碾米廠,

農會工作人員忙碌的身影穿梭其中,

原來,這裡要看的不是觀光型態的模型介紹,

而是真槍實彈、正在上演的各種米的活動。

別的館舍可看不到這些精密的檢測儀器,

米的篩選把關真的大有學問!

 

 

 

 

 

走訪池上農會觀光碾米廠、池上飯包文化故事館、

多力米故事館、稻米原鄉館這些米的主題館,

就像是在玩拼圖,

一塊塊地補齊了我們對池上以及米食文化的認識。

早期農業及製作米食的相關器皿、製米的過程、

池上飯包的歷史、池上風光、米的趣味體驗活動

幾乎囊括了關於米的一切點滴。

 

 

 

 

 

帶著旅遊的輕鬆心情,

原本硬梆梆的知識,

似乎就在談笑間,

融入各個主題館的情境體驗之中,

或多或少,

都能說出些米的故事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挺育的狐狸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